专业硕士学位点重点建设项目

2021年专业硕士学位点重点建设项目

 

一、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设计创新

主管部门:线上买球官网

部门负责人:陈涛

参与部门:服装学院

二、项目必要性

(一)对标分析

中原文化的发源地为中原地区,主要指的是以河南省为主体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孕育了深厚的中原地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在中华文明体系构建中具有开创性的重要价值。近年来,国家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0099月,国务院推出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4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20165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转发文化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2017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3月,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颁布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分工方案》;2017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文化部等部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通知》;20185月,河南省文化厅、工业和信息化委、财政厅制定了《河南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文化发展不能止于传承,对于传统文化,既要忠实地继承,也要根据时代变化,顺应当下的社会需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弘扬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精神的凝聚力。中原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以河南为代表的中原地区逐渐孕育了厚重博深、成就辉煌的中原文化,并以其极其强大的生命力深刻影响着历代中原人的精神和魂魄,孕育了中原文化的核心思想“大同”与“和合”。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有助于提升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传承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推动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文化是衡量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要素之一,也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区经济发达、文化先进,比如在汉代,东都洛阳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时人烟阜盛、经济繁荣、文化领天下之先。因此,在全面推动河南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有赖于对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河南省新郑每年3月都会举行黄帝拜祖大典,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性的寻根拜祖活动中,吸引了海外同胞和中国沿海地区客商来河南寻根、旅游、投资,这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中原地区的经济建设。因此,厚重的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将会在河南的崛起和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创新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高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近年来,河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已成为河南省的支柱性产业。但是,由于缺乏高端文化创意人才以及大型文化产学研集团,导致文化传播及文化资源的产业转化率低,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这需要政府重视文化和技术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也是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沃土。通过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创新教学内容和方式实现人才反哺,强化人才的复合性。此外,实施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可实现学校和企业优势互补,保证人才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完美契合,提高员工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实战水平。本专业学位点目前有中原民间美术研究中心,定期邀请民间艺术家进行技艺传授,开设有中国民间文化和民间美术课程,传授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美术的内容。每年员工的毕业设计课题均专设中原传统文化的研究方向,围绕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开展艺术创作和产品研发,加强与民间艺人的沟通、学习,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目的

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与设计者,有责任、有义务去传承和发扬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扩大其在高校和市场中的影响,为其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探讨出更多的解决方法来设计创新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打造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基地。

(三)意义

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浓郁的地域特色,决定了其自身的发展路径。经过岁月的荡涤,传承至今的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早已突破了中原的地域限制,融入了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长河之中,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保持自己相对的独立性、特殊性,才能不被异质文化所吞噬、湮灭,也才能更好地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因此,传承和发展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当务之急,需要不断进行设计创新,在不断完善过程中,成为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创新的重要意义。

三、项目可行性

(一)现有基础

近年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艺术专业学位点建立了创意工场、时尚智慧工场等实践教学平台和中原民间美术研究中心,并与众多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业内专家建立了合作关系,联手举办多场相关活动,如“2015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朱仙镇木版年画进高校首站”活动,邀请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长梁惠娥、朗姿股份有限公司在站博士后陈果、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汴绣代表性传承人魏然、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张继中、陶瓷装饰高级技工白增武、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名誉会长张玉等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学术讲座和工艺传承现场教学活动

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本学位点以教师工作室为抓手,以应用型项目为载体,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调育人机制,着力推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致力于探索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模式,并融合现代数字技术,培养智汇设计人才,不断提升师生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每年的员工毕业设计都设置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设计专题,例如以淮阳泥泥狗及布老虎、浚县泥咕咕、开封汴绣、神钧瓷、朱仙镇木版年画等为灵感来源的服装、包装及文创产品设计。近年来,完成35项中原传统文化研究相关的纵横向研究项目,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依靠设计扶贫项目服务于河南省县域文化提升和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实施以“导师制工作室”为核心的教学运行模式,打破传统的教室与工作室界限,提倡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工作室以研究课题和实际项目为载体,全面培养员工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通过设计工作室、产学密切合作等教学途径,集教学、科研、实战于一体,培养和训练员工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建有壹格设计工作室、熊熊有源文化创意工作室、莫尔设计工作室、云图空间设计工作室、服装版型设计工作室、UU尚播工作室、男装艺术工作室、时尚传播与推广工作室等26个专业工作室和教师工作室,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可以更好的为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设计创新提供创作场地支持。

2、创意工场实践教学

线上买球官网实验中心暨创意工场建有虚拟演播室、虚拟现实(VR)实验室,数据分析实验室、数字媒体、动画模型、影棚、数码印花、书籍包装、景观、木工模型、陶瓷艺术等10多个开放实验室。依托“三融一体——线上买球官网创新创业驱动中心”,集开放实验、学科竞赛、创新创业为一体,满足不同专业创新实践教学需要。服装学院拥有服装设计与工程实验中心、时尚智慧工场、锦荣时尚创意中心、纺织服装博物馆等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创新设计使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出新的魅力。

3、数媒基地赋能创新

2017年,线上买球官网成功入选首批教育部“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该项目以“数字媒体生态资源协同创新育人平台”为核心,打造“数字媒体专业人才联合培养中心”、“大员工创新创业孵化中心”、“高校数字媒体产业园区”四位一体的数字媒体生态体系,加快整合数字媒体行业资源和地方资源,加大数字媒体专业集群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为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设计创新提供有力的硬件保障。

4、科研成果硕果丰盛

近年来,艺术专业学位点的相关专业以清明上河图百工百衣、龙门石窟造像服饰、雀金绣、钧瓷、朱仙镇年画、淮阳泥泥狗、河南豫剧服饰等中原传统文化为依托,获批了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8项,厅级科研项目20项,发表学术论文56篇,出版专著1部,获得各类艺术设计奖项6项,完成了10项校企合作项目,以服饰文化的创新设计服务河南省地方经济建设,实现到账经费120多万元,已经建成一门在线开放课程《民间文化与服装设计》,相关成果如表1、表2和表3所示。

1 近年来艺术专业学位点获批、完成的科研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主持人

时间

1

北宋男服“百工百衣”式样图绘及其构建思想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

黄智高

2018

2

安阳民间舞蹈“军庄秧歌”传承与发展策略研究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谢佳

2020

3

河南文化资源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与产业发展研究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优秀)

傅小芳

2019

4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创产品相结合的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傅小芳

2017

5

河南豫剧服饰文化的整理与保护机制研究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郭锐

2016

6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当代设计研究范式转换

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

王辉

2016

7

改造中原传统民居发展本土特色民宿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省部级鉴定)

赵莹琳

2016

8

河南民间美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传承应用研究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优秀)

陈涛

2013

9

河南民间美术衍生产品的产业发展研究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

傅小芳

2011

10

龙门石窟造像服饰专题研究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项目

黄智高

2019

11

河南省南召县背装古饰艺术传承与协同创新研究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项目

王春艳

2019

12

河南地区近代汉族民间袍服的制作工艺研究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项目

常卓

2018

13

传统民族元素在现代装中的创新设计与传承研究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项目

杨婕

2017

14

区域性民俗文化与服饰设计教学研究--以河南为例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项目

郭锐

2016

15

基于河南民间艺术的豫派服装品牌设计走向研究与产品开发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项目

孙有霞

2014

16

提升河南民间传统艺术经济效益的研究

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傅小芳

2014

17

汴绣在河南旅游业中的推广研究

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

杨多佳

2018

18

豫剧传统戏服的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

徐丽君

2018

19

中原服饰历史文化传承创新研究 

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

刘睿

2018

20

宋代服饰审美文化在现代服装产业中的应用研究 

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

张珣

2018

21

传统服饰廓形在当代服装中的运用 

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

冯艳红

2017

22

传统汉服在现代装中的创新设计研究与传承

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

杨婕

2015

23

中原地区刺绣艺术在创意服装产业中的应用研究

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

郑潇

2015

24

宋绣的传承及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与创新

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

刘睿

2015

25

朱仙镇木板年画的色彩表现在人物形象设计配色中的应用

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

王弦语

2015

26

河南民俗艺术的产业化研究

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

常卓

2014

27

传统汴绣元素在旅游产品中的开发研究

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厅级一等奖)

王春艳

2013

28

河南民间怀梆艺术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

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厅级二等奖)

张浩

2012

29

中原民居三雕艺术纹样在中原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传承

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

王莹莹

2012

30

基于扶沟县地域文化特征的服饰创新设计

横向项目

张巧玲

2021

31

防护口罩参展样品设计与制作

横向项目

王旭

2020

32

服饰文化艺术研究

横向项目

张巧玲

2018

33

淮阳泥泥狗系列产品设计

横向项目

孙有霞

2015

34

钧瓷系列产品设计

横向项目

孙有霞

2015

35

朱仙镇年画系列产品设计

横向项目

孙有霞

2014

2 近年来艺术专业学位点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著

序号

论文名称

发表刊物

作者

时间

1

基于地域文化特点的洛阳伊川朱天水故居环境设计

亚洲设计文化学会论文集

刘宁

2020

2

汉服融合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思考

视界观

史海量

2020

3

现代服装设计中传统服饰元素的运用探析

创意与创新

魏晓红

2020

4

豫剧服饰文化的社会记忆研究

轻纺工业与技术

郭锐

2020

5

民间剪纸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与发展

青春岁月

张珣

2020

6

浅谈民间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山东纺织经济

徐丽娟

2020

7

“巨变”与“不变”龙门石窟造像服饰世俗载映之揆度

美术大观

黄智高

2020

8

On   the Dynamic Change and Gene Accumulation of Male Professional Atti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y

黄智高

2020

9

民间艺术“布老虎”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服饰导刊

王春艳

2020

10

河南文化资源文创产品设计与产业发展研究

美与时代

傅小芳

2019

11

谈传统服饰纹样中民俗个性的表现

新玉文艺

常征

2019

12

宋代服饰审美文化在现代服装产业中的应用研究

山东纺织经济

张珣

2019

13

现代卞绣艺术的创新应用研究

新玉文艺

刘晶

2019

14

试析河南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四川戏剧(北核)

傅小芳

2018

15

基于创新驱动的河南豫剧服饰文化保护机制构建

大众文艺

郭锐

2018

16

汉服在当代服饰中的应用设计之探讨 

东方藏品

冯艳红

2018

17

浅析朱仙镇木板年画的色彩表现形式 

青春岁月

王弦语

2018

18

现代服装艺术设计中传统服饰元素的运用 

艺术科技

刘睿

2018

19

传统服饰图案下的服装设计研究 

青春岁月

易莉莉

2017

20

豫剧服饰元素在现代茶服设计中的应用

福建省茶叶学会

郭锐

2017

21

本土文化的应用探析——汴绣发展的难点与展望

美与时代

郑潇

2017

22

朱仙镇版画艺术在河南地区服饰文创产业中的传承与创新应用

参花

郑潇

2017

23

传统文化在人物形象设计的国际化发展

明日风尚

王弦语

2017

24

中国传统文化在人物形象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缤纷

李桃丰

2017

25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流行音乐中的发展途径与思考

好家长

张浩

2017

26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人物形象设计中应用 

戏剧之家

孙晓光

2017

27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流行音乐的融合与发展 

魅力中国

张浩

2017

28

民间美术与新媒体艺术的有效结合

艺术科技

秦成

2017

29

河南博物院鼎文化藏品设计构思

东方藏品

朱向欣

2017

30

河南文化资源文创产品的开发

第十一届亚洲设计文化学会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傅小芳

2017

31

中原民俗文化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学建设的影响

大众文艺

郭锐

2016

32

安阳汤阴县民间舞蹈“跑帷子”的艺术特点分析及存活现状调查

黄河之声

谢佳

2016  

33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创新应用研究

美与时代

陈涛

2016

34

淮阳泥泥狗的艺术特征及发展传承研究

第十届亚洲设计文化学会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陈涛

2016

35

河南民间传统艺术的转型

第十届亚洲设计文化学会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傅小芳

2016

36

民间工艺与设计文化-虎宝宝儿童用品包装设计构思与推广

第十届亚洲设计文化学会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朱向欣

2016

37

民俗文化在传统服饰图案中的艺术化体现

大观

常征

2016

38

安阳民间舞蹈“军庄秧歌”的生存现状调查及衰落原因分析

艺术评鉴

谢佳

2016

39

豫剧旦角服饰风格研究

美与时代

周路平

2016

40

中国传统服饰图案的符号性

鸭绿江

周路平

2016

41

河南民间美术在现代文创产品中的应用与开发研究

第九届亚洲设计文化学会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傅小芳

2015

42

将传统元素应用到人物形象设计创新的探讨 

艺术品鉴

王弦语

2015

43

关于唐宋时期服饰文化元素风格转变的讨论

艺术品鉴

常卓

2015

44

论中国传统民间服饰刺绣图案的意匠美

线上买球官网学报

常卓

2015

45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现代内衣设计中的应用

轻纺工业与技术

史海亮

2015

46

滑县木版年画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第八届亚洲设计文化学会

傅小芳

2014

47

朱仙镇木板年画的传承与发展应用研究

第八届亚洲设计文化学会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陈涛

2014

48

河南商周青铜器艺术风格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艺术科技

史海亮

2014

49

民俗服饰传播过程中的社会心理需求

天津纺织科技

郭锐

2013

50

北魏碑刻视觉分析及现实意义 

现代商贸工业

王威

2013

51

传统与现代服饰纹样的结合及应用

2012年艺术工学与创意产业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常征

2013

52

河南民间传统艺术经济效益的提升

第六届亚洲设计文化学会

傅小芳

2012

53

宋代内衣特征及其文化内涵 

广西轻工业

魏晓红

2011

54

朱仙镇木版年画书籍装帧再设计

2011国际创新设计与管理高峰论坛

傅小芳

2011

55

朱仙镇木版年画衍生产品设计研究

ICFCSE   2011国际会议

傅小芳

2011

56

民俗服饰与装饰艺术

吉林美术出版社

郭锐

2018

3 近年来艺术专业学位点获奖情况

序号

获奖名称

获奖级别

获奖者

时间

1

“复刻”卢舍那

创意河南专业组银奖

黄智高

2019

2

淮阳泥泥狗的艺术特征及发展传承研究

第十七届中南星设计艺术大奖赛一等奖

陈涛

2017

3

河南文化资源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与产业发展研究

第十七届中南星设计艺术大奖赛二等奖

傅小芳

2017

4

“鼎盛中原”河南省博物院文化产品系列包装设计及产品推广

河南省第六届艺术设计作品展三等奖

朱向欣

2016

5

河南民间美术的市场拓展研究

河南省第三届自然科学学术奖——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傅小芳

2015

6

提升河南民间艺术传统经济效益的研究

第十六届中南星奖设计艺术大赛暨30周年庆学术论文类一等奖

傅小芳

2015

(二)建设主要内容

自古以来在中原地区定都的朝代较多,中原地区长期以来是我国文化、政治以及经济的中心,更是传统文化的代表,所以中原文化具备根源性、原创性、基础性、开放性以及包容性的文化特质。分析中原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可以了解到包括有炎黄文化、殷商文化、仰韶文化、洛阳牡丹、少林武术、开封汴绣、南阳玉雕、神垕钧瓷、朱仙镇木版年画、河南豫剧等,这些文化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原地区文化的艺术特色,所以在当今中国梦的实现以及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之下,我国需要不断提升文化自信,以此为国家的长远稳定发展在世界范围内赢得更多发展机遇。

1.寻根探源提取文化基因,梳理中原传统文化脉络

中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和沃土,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悠久。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了岁月的洗礼,是中原人民生产生活过程中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载体,作为精华沉淀下来,源远流长,弥足珍贵。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一种凝聚精神力量、培根铸魂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展现了中原大地博大精深的文化元素系统。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由以下中原典型的文化元素组成:从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划分而出的以安阳殷墟为代表的历史遗迹元素、以清明上河图百工百衣为代表的宋代服饰元素,以洛阳龙门石窟为代表的建筑群体元素、以妇好鸮尊为代表的古老文物元素等;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划分而出的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文字元素、以儒家道家等为代表的哲学思想元素、以豫剧为代表的戏曲元素、以少林文化为代表的武术元素、以百家姓氏为代表的姓氏文化元素等,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系统是豫文化的精华精髓。考察这些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与类别,收集各种资料,集中我司强大科研力量,汇合传承人实力,找到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中众多种类之间的巧妙联系,抓住代表中原形象的代表主线,进一步做好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以扩大其知名度。

2.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创新传承文化保护手段

文化产业数字化是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集中体现。如何通过数字化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从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重要课题。

1)基于CLO3D技术实现传统服饰的复原

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内很多领域中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并且在实际应用中也都发挥出非常关键性的作用效果,服装设计行业也不例外,基于CLO3D软件所进行的虚拟服装设计已然成为了未来几年服装设计领域内非常重要的一项发展趋势。虚拟服装设计作品是否合体是对该设计作品整体质量水平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而多视角的展示方式也是CLO3D软件中比较常用的一项功能,无论是设计人员还是客户都可以通过对虚拟服装设计作品的360°多角度观察来找出设计作品中潜在的缺陷问题,有利于设计人员对虚拟服装设计作品进行及时的修改和优化,以求最终可以达到较为理想化的服装设计作品。

中原民间服饰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服饰文化的同时,也融合了其他服饰文化的精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以CLO3D技术对中原民间服饰进行复原,在展示过程中,可以对服饰的成衣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也可以选择姿态各异的人体模型进行呈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对复原服装作品的褶皱问题、破洞问题进行全面的评估,以此来进一步对复原服装的合理性做出判断。

2)基于数字媒体技术实现传统文化元素基因库的构建

①提升传承其主体文化

通过视频、影像、动画等数字化技术方法对传承主体进行普及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青少年、大员工、社会团体等对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有深入的了解和认同,提升文化自信,增加其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传播的主动性;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长效机制,增加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积极扶持文化企业进入国际化竞争,为传统文化传承创造生态环境;积极呼吁政府、企业、高校、教育机构和单位联合建设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组织,为我司推进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承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②与时俱进其包装宣传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ARVRH5等新媒体技术结合已经普及的智能手机和各种智能设备,已经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本团队将把这些先进的新兴数字媒体技术与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开发结合起来。运用网络实景展示,和传播快速的宣传营销概念,重新运用数字化手段对中原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审视、策划、设计、制作、包装等,以这种新颖的方式全面促进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③新兴媒体其数字平台

在利用传统电视、报纸媒体的宣传之外,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宣传平台。本团队也可以拍摄与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微视频、微电影等宣传片,将中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发展历史、精华、工艺以及艺术作品等以视频的方式集中展现在微视频里,切实强化宣传力、影响力。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构建运营各种平台如微信公众订阅号等。将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同类别重新按照新时代审美风格进行品牌包装设计,通过自媒体的方式激发全民参与到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中来。

丰富扩展其传承方式

数字化基础教育传承有利于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连续性,为数字化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传承模式和方法提供科研依据;通过视频、图像、影像等数字化媒介对中原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播,突破了传统传播方式的局限,丰富了传播的方法与途径;数字化文化场馆的传承是对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再现,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异地传播的集中途径,使用陈列展览、虚拟现实体验等途径来满足游客或体验者的异地文化传播需求。

构建完善其保障体系

共有两种保障体系,第一种是规范文件保障:通过形成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承保障体系的规范文件,对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承正常运行提供制度保障;第二种是奖励机制保障:通过建立奖励机制,对参与数字化传承的教师、企业、研究机构、传承人等进行相应的奖励,为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承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3)基于VR/AR技术实现文创作品的展示设计

基于AR技术开发的文创产品是一种多学科、多领域共同参与研究融合而出的时代产物,这也是AR文创产品区别于传统文创产品单一由艺术设计相关人员参与开发模式的最大不同。由于AR技术是通过对视觉图像的识别来显示虚拟数字信息,因此具有中原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的识别图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前期对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整理,将具有一定意义与价值的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并形成创意标识,为AR技术的识别提供最初的文化载体元素。采用AR技术通过对前期形成的具有文化特色创意的图案识别后所要显示的元素,形式主要有三维模型、图文影像等。现在常见到的AR展示效果主要是通过Unity 3D 进行开发的: 将前期制作整理的模型和识别图导入到场景中,通过编写代码来实现人与产品的互动等一系列动态展示形式。这种动态化的展示方式可以使产品弥补现有产品交互体验不足的现象,使消费者通过交互体验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产品本身的文化价值所在,对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3. 产教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有效服务县域经济建设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参加由政府单位、设计机构等部门举行的弘扬中原传统文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各类设计大赛,突出中原优秀传统文化风格和地域特征,可进行包装和文创产品的设计与推广。开展美丽乡村、助力河南、精准扶贫工作,增加贫困地区农特产品附加值,改善特色小镇旅游环境,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围绕扶沟县红色文化和农耕文化,结合黄河文化诸多元素,完成“基于扶沟县地域文化特征的服饰创新设计”项目,实现文创、文产、文旅融合,利用服装的文化载体功能实现传播和传承。与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某种形式签署社会实践基地,创新教育方式和实践形式,拓宽实践渠道,不断提升实践教育效果和水平。加大成果转化力度,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4.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育引领作用

以文化体验弘扬主流,抓住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在校园打造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体验项目,引导员工亲身参与校园文化环境的创设和文化作品的创作与鉴赏,进而将其中蕴含的文化知识内化为自身文化素质。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手段,打造“互联网+ 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平台,让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让青少年在具象化、体验化、互动化的感知和参与中热爱并接受中原优秀传统文化。

在信息化教学手法愈加丰富的时代,充分将信息化技术用到实处,以现代化教学手段,“武装”传统手工艺“手手”相传的模式。运用系统化设计原理,从顶层框架搭建着手,建立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专业资源库。通过微课、在线课程等方式建立动态网络资源,给予员工课后再学习的机会,增加技艺切磋互动教学平台,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技艺(如:汴绣、朱仙镇木版年画刻版、浚县泥咕咕捏制等),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再建设”中,因技、因艺、因材和因人的不同,以多模块、可重构的方式实施个性化教学模式,搭建行业、企业有效合作的互动平台,实现传统技艺的系统“再传承”。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仅在于技艺的传承,更在于加强员工工作态度、思想道德等多方面不断提高认识,从而实现传统文化领域“工匠精神”向现代创意产业领域职业精神的升级。

5.工艺结合打造研究团队,助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

在秉承创新办学传统和培养员工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教学中,结合我司视觉传达专业教学理念及实验教学优势,将院内、校内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验实训的融合、不同专业与不同院部的融合。改变高校单一专业课程特点为界限的培养模式,建立以培养员工独立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综合实验实训的特色艺术研究团队。艺术与工科相结合、教学与创作相结合、以创作带动教学、以实践再现创新,为师生提供实践与互动的平台,加强各学科、各专业、各课程之间的知识链接并建立较为完善的课程制度,进一步提高专业课教学效率。

引入社会实践项目,采用跨学科设计思路,加强实验项目的可选性、包容性、延展性,在实验课程中,员工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自主选择,教师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调整。在这样一个互动实验平台的基础上,努力实现艺术与科学、艺术与技术、艺术与工艺等三者之间的融合,对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产业中的设计与工艺传承人才培养可行性进行深入的实践探索。